第一章测试
1、工业革命以来的200年中,人类对资源的利用方式和规模、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均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障人类的持续发展,()成为全人类的共识。
A、可持续发展理念
B、经济优先理念
C、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D、先发展后治理
2、如果从地理学思想和体系上来看,近代地理学可分为()个传统与学派。
A、1
B、2
C、3
D、4
3、现代地理学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产物,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其特点是:
A、强调地理的统一性
B、地理学研究的理论化
C、地理学研究的数量化
D、注重人的行为选择
E、从生态的角度看人和自然的关系
4、第一位给近代地理学比较明确定义的学者是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下列哪些观点是他提出的?
A、地理学必须限于研究地球表层,即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接触的地方。
B、地理学的特殊目的是集中研究地球表面上相互联系的各种现象。
C、为了要取得有益的可靠的结论,地球表面上任何部分的地理研究都必需以详细描述自然现象开始,然后推进到地球表面的其他现象与基本的自然结构的关系。
D、地理学的最高目标在于发掘人类和物质的地球以及与自然现象也有联系的生物现象之间的关系。
5、计量运动是使地理学从近代阶段跨入现代阶段的标志性事件。()
第一章作业
1、结合地理学的发展历史,阐述计量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以及数学方法在地理学学科发展中的作用。
2、结合在地理学研究中应用数学方法的流程图,阐述如何在具体地理学问题的研究中使用数学方法。
3、请试着阐述数学方法在地理学研究中所起的作用有哪些?
第二周 地理数据系统
第二章测试
1、在统计上,通过对各取值之间的()测定来反映现象总体中各个体之间的差异程度。
A、集中程度
B、离散程度
C、均值
D、中位数
2、在统计分组时,通常用()来代表各组数值的平均水平。
A、组中值
B、上限
C、下限
D、不知道
3、空间数据包括了三个维度,分别是()。
A、空间属性特征
B、属性特征
C、时态特征
D、数量特征
4、标志按照性质的不同可分为:
A、品质标志
B、数量标志
C、定性标志
D、定量标志
5、离差平方和从总体上衡量一组地理数据与平均值的离散程度,是各数值与平均值之差的平方的总和。()
6、统计学是运用数学理论解决各学科领域问题的工具,通过搜集、整理、分析统计资料,认识客观现象的数量规律。()
第二章作业
1、在地理学问题的频数分布的类型主要是什么形状的?
2、如果要来衡量和比较我国南方的河流和北方的河流的流量在一年内的变化特征,可用哪些指标来衡量?
3、定序尺度是一种品质标志,为什么说它也包含了“量”的差异?
第三周 空间分布的测度
第三章测试
1、地理学中通常用线状分布来表达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可分为:
A、具体的联系
B、抽象的联系
C、具体的联系和抽象的联系
D、直接联系
2、关于洛伦茨曲线,正确的说法有:
A、A也称为罗沦兹曲线,或者Lorenz曲线。
B、B是由经济统计学家洛伦兹设计的,最初用来分析社会收入的分配,后来广泛用于地理要素或者经济要素在地域上的分布的集中程度的测度。
C、C也可用于不同要素在空间上的分布的对比研究。
D、ABC说法都对
3、网络图的测度方法包括了以下:
A、关联矩阵法
B、邻接矩阵法
C、距离矩阵法
D、以上都不对
4、Lorenz曲线的表示方法有:
A、凹形表示,即频率或者百分比分布从小到大排列累计;
B、凸形表示,即频率或者百分比分布从大到小排列累计。
C、直接表示
D、间接表示
5、地理现象或者地理实体将以规则或者聚集的模式出现,则说明某种力量或者机制来“安排”这个现象,或者说这些地理现象或者地理实体的空间分布就体现出了某种联系。()
6、高程曲线以一个地区高于或低于不同高度的面积,或者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百分比表示。
第三章作业
1、试说明用最近邻指数R来表征点状分布的模式的方法和意义。
2、试说明用网络图的理论和方法表达地理事物和事物之间的联系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3、试说明洛伦茨曲线进行离散型空间分布的测度的具体做法和意义。
第四周 概率论基础及统计假设检验
第四章测试
1、关于标准正态分布说法正确的是:
A、A、标准正态分布是均值为零,标准差为1的正态分布。
B、B、对于呈正态分布的变量,一旦经过标准差标准化,就都成了以0为均值,以1为标准差的标准正态分布。
C、C、标准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曲线,标准化变量小于z的概率就是曲线和横轴以及z这条纵线之间围成的面积,等于概率密度函数在负无穷到z上的积分值。
D、ABC的说法均正确
2、假设检验的理论基础除了小概率原理外,还有一个是
A、反证法思想
B、无法确定
C、小概率原理
D、统计假设检验原理
3、关于随机事件,说法正确的是:
A、掷一枚骰子可能出现点数是3,就是一个随机事件。
B、必然事件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某一结果的现象。如果用其发生的概率来衡量,其概率为1。
C、不可能事件是指每次试验一定不出现的事件,用F表示,其发生的概率为0。
D、在概率论中,用随机变量来表示随机事件。
4、关于总体参数说法正确的是:
A、总体参数是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或属性值计算的,反映总体特征的综合指标。
B、总体参数主要有总体的均值、比率和方差(或标准差)等。
C、总体参数的值是一个常数,不会随着抽取的样本不同而不同,但这个常数通常是未知的。
D、总体参数的值需要通过收集整理数据(调查问卷)来估计。
5、在概率论中,基本事件是指一个不可能再分的随机事件,也就是指试验中直接观察到的最简单的结果。()
6、如果从总体中进行多次抽样,那么绝大多数样本统计量,比如均数都会紧密围绕在总体参数周围,这些样本统计量以总体参数为中心呈正态分布。这个结论为总体的参数检验提供了依据。()
第四章作业
1、思考对于不同的分布曲线,如何通过查分布表,得到小于某个值的概率。
2、如何通过样本的均值对总体的均值进行估计。
3、思考如何利用三种理论的抽样分布进行假设检验?
第五章 相关和回归分析
第五章测验
1、关于相关系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相关系数是描述两变量之间相关方向与相关密切程度的重要指标。
B、对数据进行标准差标准化后的所计算的协方差就是线性相关系数
C、无论数据的分布呈何种形态,都可以使用线性相关系数来衡量其相关性。
D、如果以两个变量的秩次作为原始数据计算的pearson相关系数即为spearman相关系数。
2、关于趋势面分析说法不正确的是:
A、每个观测点上的值zi可以分解为确定性函数值和随机性函数值,这个确定性函数值就是趋势值,而随机性函数值就是剩余值,或者误差值。
B、在实际应用中,往往用次数高的趋势面逼近变化比较小的地理要素数据,用次数低的趋势面逼近起伏变化比较复杂的地理要素数据。
C、次数低的趋势面使用起来比较方便,但具体到某点的拟合较差,次数较高的趋势面只在观测点附近效果较好,而在外推和内插时效果较差。
D、得到趋势面方程之后,需要对趋势面模型进行适度性检验。
3、关于线性相关系数说法正确的有:
A、线性相关系数也叫积差相关系数。
B、线性相关系数的取值在-1和+1之间,r=-1或r=1时,表明变量间存在完全线性相关, r=0时,无线性关系。
C、在大多数情况下,线性相关系数r值介于+1和-1之间,说明变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D、当r> 0时,变量间存在正相关,也就是一个变量随另一个变量的增加而增加,随另一个变量的减小而减小,呈同向变化。
4、关于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一个自变量和一个因变量的线性回归模型叫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B、在各种回归分析中,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是整个回归分析的基础。
C、为了得到尽可能准确的模型参数,需要借助于最小二乘法,将所有的数据都用上。
D、一般认为,在不考虑系统演化的尺度范围的情况下,样本数越大,数据序列越长,回归模型就越可靠。
5、用F分布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显著性检验时,若F值小于F0.01,但大于 F0.05, 也就是F值在F0.01和F0.05之间,则反映线性回归在0.05水平上显著。()
6、偏回归平方和Pi是指,取消一个自变量 xi后回归平方和的减小,或者也可以说剩余平方和的增大,称为对y依自变量xi 的偏回归平方和。()
第五章作业
1、如何建立一元非线性回归模型,如何判断模型的优劣?
2、为什么说,线性回归模型的价值与其说在于处理线性问题,不如说在于处理可线性化的非线性问题,或者说,其价值在于近似拟合相互作用不太强烈的非线性系统?
3、为什么说逐步回归法是建立多元回归模型的有力工具?
第六章时间序列分析
第六章测验
1、一个严格的时间平稳序列的时序图的特点是
A、A始终在一个常数值上下随机波动;
B、B波动强度随时间变化不大;
C、C没有明显的趋势性和周期性。
D、ABC都是。
2、关于地理系统的演化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有:
A、一般认为,关于地理系统的演化过程的包含两种成分,一种是确定性成分,另一种是随机性成分。
B、确定性成分可以分成周期性成分和非周期性成分,表现为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具有一定的地理学意义。
C、随机性成分则表现为没有什么规则,表现在散点图上是杂乱无章的。
D、引起地理系统周期性变化的原因包括地球公转、太阳活动和月球绕转以及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等。
3、长期趋势特征序列是某种现象在较长时期内具有上升、下降或保持水平的主要趋势。
4、在进行趋势拟合时,我们希望误差项是一个白噪声序列,也就是不含什么信息的序列,从统计学的角度看,就是这个序列的均值为零,或者接近于零,它的方差为一个常数。
5、时间序列的预测是指将预测目标的历史数据按照时间的顺序排列成为时间序列,然后分析它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并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外推的定量化预测方法。()
6、建立自回归模型的主要任务是得到自回归系数的估计值,从而得到自回归预测模型,但首先需要判断t时刻的实际观测值和过去的“几”个时刻的实际观测值有关系。()
7、对时间序列的周期性、趋势性以及随机性的识别,可结合自相关系数和Q统计量及其显著性水平P来判断。()
第六章作业
1、地理系统的演化特征和地理对象的时间序列的特征有什么关系?
2、举例说明如何进行时间序列的随机性、平稳性、周期性和趋势性特征的判别(一种特征即可)?
3、举例说明,如何根据时间序列的特征选择合适的预测方法?
第七章 聚类和判别分析
第七章测试
1、求出判别函数后,还需要计算出判别限(或称判别临界值Yc),若类别A均值大于类别B的均值,如果计算出判别函数值Y大于判别限yc,则归为:
A、A类
B、B类
C、或者是A类,或者是B类。
D、不能判断。
2、关于判别分析说法不正确的有:
A、判别分析属于统计学范畴,又称“分辨法”,是指在分类确定的条件下,根据所研究对象的各种观测指标来判断其类型归属的一种多变量统计方法。
B、判别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按照一定的判别准则,建立一个或多个判别函数,用研究对象的大量资料确定判别函数中的待定系数,并计算判别值。
C、根据判别函数的值就可以确定某一样本属于哪种类型。
D、判别分析不具有判别的能力。
3、关于聚类分析方法的特点为:
A、事先无需知道分类对象的分类结构,而只需要知道一批批地理数据结构。
B、选好分类统计量,也就是距离值,并按一定的方法步骤进行计算,最后便能自然地客观地得出一张完整的分类系统图。
C、需要指出的是类与类之间的距离的确定是很关键的步骤,而且也是依赖于初始的距离矩阵的。
D、在类型合并的时候,始终是选择的距离最小的两个类进行合并,符合聚类的原则,距离越近的应该先归为一类。
4、数据的标准化处理方法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差标准化是将变量减去它的均值除以它的标准差,经过这样的处理之后的指标(变量)的均值为0,方差为1,且与指标的量纲无关。
B、极差标准化处理之后,变量的变化范围在0到1之间,而且消除了量纲的影响。
C、极大值标准化是把变量(xij)与其最大值求比,处理后各要素的极大值为1,其余各数值小于1。
D、总和标准化是把变量值除以该变量的数据的总和,这种标准化之后的新数据的和为1。
5、聚类分析时,距离就是“相似性”的度量。在系统聚类法中有两个级别的相似性的度量,一个是样本和样本的相似性的度量,另一个是样本形成的类和类之间的相似性的度量。()
6、在用Fisher判别准则的判别分析方法进行两类判别时,只有将两类的数据投影到直线Ⅰ上,两类重叠部分显著减小,直线Ⅰ上所代表的两个变量的线性组合,就可看作是线性判别函数。
第七章作业
1、为什么说聚类分析方法得到的分类系统中类型的数目是不确定的,可根据不同的要求得到一个合理的分类?
2、请说明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在进行分类时的思路的差别。
3、举例说明如何结合图形进行基于Fisher判别准则的判别分析方法的意义解释。
第八章主 成分分析
第八章测试
1、关于主成分分析方法说法不正确的有:
A、主成分分析方法一种数据降维的方法。
B、通过主成分分析,可以将多个变量缩减为少数几个新的变量,而信息并没有损失,或者说信息损失很少。
C、通过主成分分析,可以用较少的新的指标来代替原来较多的指标反映的信息,并且新的指标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D、主成分分析方法不是一种统计学方法。
2、在主成分选择时,关于特征根的贡献率的说法不正确的有:
A、对于p个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有p个特征值,并且这p个特征值的和为p,因此,每个特征值理论上的平均值应该为1,但实际上特征值依次减少。
B、每个主成分的方差占所有变量的方差的和的百分比为贡献率,数值上等于对应的特征值和所有特征值的和的比值。
C、第i个主成分的贡献率是第i个特征值的贡献率,是指第i个特征值除以p的商的百分率。
D、特征值没什么意义。
3、关于主成分分析方法说法正确的有:
A、主成分分析方法一种数据降维的方法。
B、通过主成分分析,可以将多个变量缩减为少数几个新的变量,而信息并没有损失,或者说信息损失很少。
C、通过主成分分析,可以用较少的新的指标来代替原来较多的指标反映的信息,并且新的指标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D、主成分分析是一种统计分析方法。
4、在主成分选择时,关于特征根的贡献率的说法正确的有:
A、对于p个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有p个特征值,并且这p个特征值的和为p,因此,每个特征值理论上的平均值应该为1,但实际上特征值依次减少。
B、每个主成分的方差占所有变量的方差的和的百分比为贡献率,数值上等于对应的特征值和所有特征值的和的比值。
C、第i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也就是第i个特征值的贡献率,是指第i个特征值除以p的商的百分率。
D、累积贡献率就是贡献率之和
5、主成分分析方法只是一种数据降维的方法。()
6、在进行主成分选取的时候,一般取累计贡献率达85%~95%的特征值所对应的主成分,或者取其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
第八章作业
1、如何根据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几何解释来说明主成分分析的解题思路。
2、请结合一个实例说明主成分分析的计算过程。
3、主成分分析的计算方法根据分析对象的数据形式分为非标准化分析和标准化分析两类,说明在什么情况下采用标准化分析,什么情况下采用标准化分析,具体如何求解。
第九章 地统计学
第九章测试
1、关于地统计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地统计学又称地质统计学,是一种分析和解释空间数据的方法。
B、地统计学以具有空间分布特点的区域化变量作为理论基础,研究自然现象的空间变异与空间结构。
C、地统计学区别于经典统计学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既考虑样本值的大小,又重视样本的空间位置及样本间的距离,弥补了经典统计学忽略空间方位的缺陷。
D、地统计学无法对空间数据进行最优无偏内插,以及模拟空间数据的离散性及波动性。
2、关于理论的变异函数模型的参数块金值的说法不正确的有:
A、块金值,也称块金方差或区域不连续性值,表示区域化变量在小于抽样尺度时的非连续变异,由区域化变量的属性或测量误差决定。
B、块金值可以衡量块金效应的大小。
C、对于理论变异函数模型而言,是指当间隔距离h=0时,变异函数值等于 C0,这个C0值称为块金值。
D、块金值是计算错误。
3、关于变异函数说法正确的有:
A、变异函数也称变差函数、或变异矩,是地统计学所特有的基本工具。
B、在一维条件下的变异函数定义为区域化变量Z(x)在点x和x+h处的值z(x)和z(x+h)差的方差的一半,记为
C、假定在整个研究区内,对任意h有z(x)的平均值等于z(x+h)的平均值,变异函数可改写成z(x)减去z(x+h)的差的平方的平均值。
D、变异函数可以看成是方差的一半,也被称为半方差函数。
4、理论的变异函数模型的参数有:
A、块金值(Nugget)
B、基台值(Sill)
C、偏基台值(Partial Sill)
D、变程(Range)
5、在h-展点图上,随着两点间的距离增大, z(t)和z(t+h)构成的散点逐渐从45度角的直线上散开,表明z(t)和z(t+h)的差异在加大,相关系数逐渐减小。()
6、空间连续的存在说明空间相关的存在。
第九章作业
1、克里金插值法的思想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地统计学家将地统计学和克里金插值法等同起来?
2、如何理解区域化变量的结构性和随机性?
3、从本章的克里金插值的应用案例分析说明地统计学的理论或者插值方法和地理学的研究的作用。
第十章
第十章测试
1、关于层次分析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层次分析法的思路是把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有序层次,并根据对一定客观事实的判断对每一层次的相对重要性给予定量表示;
B、利用数学方法确定地表达出每一层次的全部要素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数值,并通过对各层次的分析最后导出对整个问题的分析。
C、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D、层次分析法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关于最高层对最低层的相对权重问题。
2、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具体问题时,首要的步骤是:
A、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B、构造判断矩阵
C、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D、层次总排序和组合一致性检验
3、关于一致性检验的说法正确的有:
A、根据判断矩阵求出了最大特征根和特征向量,还不能确认排序次序,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
B、所谓一致性检验是指对判断矩阵A允许它不一致的程度应该在一定的范围内,如果超过这一范围,则认为没有通过一致性检验。
C、Saaty用一致性比率CR小于0.1作为衡量判断矩阵是否满足一致性的条件。
D、一致性比率CR是一个比值,它是一致性指标CI与随机一致性指标RI的比值。
4、和法和积法进行判断矩阵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的简便运算时,说法正确的有:
A、都需要首先将判断矩阵A的列向量归一化。
B、和法是将列向量归一化后的判断矩阵
C、和法和积法都需要对向量进行归一化得到特征向量w。
D、和法和积法都需要利用求矩阵特征根的公式计算判断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
5、一致性比率CR小于0.1这个标准中,0.1的选取是带有一定主观性的。()
6、层次总排序是指获得方案层的方案要素相对于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性的度量值。()
第十章作业
1、为什么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2、在构造判断矩阵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3、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具体问题的四个步骤是什么,分别起什么样的作用?
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客观部分
1、被称为地理学之父的古希腊学者是()
A、埃拉托色尼
B、希罗多德
C、斯特拉波
D、辛尼加
2、下列哪一位学者将地理学降为地图编制的观点也深刻的影响后来地理学的发展,使古代西方地理的描述内容愈来愈不被重视,直接影响了西方地理学的正常进步,但是对于推动地图制作方面却起着积极的作用。
A、托勒密
B、墨卡托
C、瓦伦纽斯
D、布黑
3、最早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撰,并采用经纬度、投影等近代科学方法配制地图的世界地理著作是()。
A、魏源的《海国图志》
B、周昌寿《译刊科学书籍考备》
C、林则徐的《四洲志》
D、《中华民国新地图》
4、计量地理学的出现在地理学发展中的作用体现为()
A、反映了地理学向着定量化发展的新趋势
B、反映了地理学向着综合化发展的新趋势
C、反映了地理学朝区域化方向发展
D、反映了地理学朝生态化方向发展
5、除了定类尺度外,下列哪一个尺度的标志也属于品质标志:()
A、定序尺度
B、定距尺度
C、定比尺度
D、数量尺度
6、组限是指组的界限,即每组区间两端的数值。每组有两个组限,数值小的为起点数值,称为()。
A、上限
B、下限
C、组中值
D、变幅
7、反映数据的离散程度的指标有绝对离散程度指标和相对离散程度指标,其中,衡量绝对离散程度的指标有()
A、极差
B、离差和平均差
C、离差平方和
D、方差和标准差
E、以上都是
8、()是指用离差平方和除以数据的个数来表示一组数据的分散程度的统计指标。
A、标准差
B、方差
C、均方差
D、离差
9、()不仅可以表示总体中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例,显示结构性问题,还可以同时绘制多个总体或样本的数据系列,有利于进行比较研究。
A、饼图
B、环形图
C、直方图
D、柱状图
10、表达点状分布的特征可通过哪个方面来表示:
A、分布模式的测度
B、中心位置的测度
C、对其中心位置以及指定位置的离散程度的测定
D、以上都对
11、有甲、乙两条河流,甲河的平均流量Q甲=32500立方米/秒,乙河的平均流量Q乙=32500立方米/秒,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计算,甲河的标准差S甲=5205立方米/秒,乙河的标准差S乙=697立方米/秒,问哪条河的流量季节变化较大( )?
A、乙河
B、甲河
C、两条河流流量一样大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12、在现代地理学研究中,为了成功地运用数学方法,达到定量化研究的目的,必须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
A、地理数据的筛选与质量检验问题
B、模型的建造问题
C、与GIS结合的问题
D、以上都对
13、( )是将两要素的样本值按数据的大小顺序排列位次,以各要素样本值的位次代替实际数据而求得的一种统计量,是位次分析方法的数量化。
A、矩阵分析
B、自然数排序
C、秩相关系数
D、相关系数
14、()反映了地理数据的一般水平。
A、平均值
B、中位数
C、众数
D、不知道
15、()是处理变量之间具有相关关系的一种数理统计方法,通过寻找变量之间的数学表达式得到。
A、相关分析
B、回归分析
C、判别分析
D、统计分析
16、在聚类分析中,定义两类之间的距离以两类间所有样本中最近的两个样本间的距离来表示的方法称为()。
A、最短距离法
B、最远距离法
C、平均距离法
D、以上都不对
17、进行一元非线性回归时应该:
A、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资料做散点图。
B、根据散点图的特征大致判断曲线的形态。
C、根据曲线的形态所反映的变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因变量y与自变量X之间的回归函数的类型。
D、以上步骤依次进行。
18、对于( )落在区间[a,b]内的概率等于以区间(a,b)为底,以密度曲线y=f(x)为顶的曲边梯形面积。
A、连续性随机变量
B、离散性随机变量
C、随机变量
D、变量
19、无论总体是什么样的分布,是正态的、偏态的,还是均匀的,根据上述多次抽样,样本统计量始终是呈(),尤其当样本容量较大的时候。
A、正态分布
B、无法判断,需要根据自由度判断
C、均匀分布
D、随机分布
20、当一个变量X由小到大,另一个变量亦相应地由小到大,两变量的散点图呈直线趋势,那么这两个变量之间有()。
A、正相关关系
B、负相关关系
C、不相关
D、无关
21、对相关系数的显著性进行检验时,只需查相关系数表,根据显著性水平α,查找自由度为N-2(N为样本数据的个数)对应的临界值ra,若计算的相关系数r()ra,则说明零假设认为不相关是错误的,间接说明了两变量是相关的。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无关
22、清初出现了几位具有先进地理思想的著名地理学家,他们分别是:
A、刘献廷
B、顾祖禹
C、孙兰
D、魏源
23、从地理学思想和体系上来看,近代地理学可分为以下几个传统与学派,他们分别是:
A、生态传统与环境派
B、描述传统与区域学派
C、综合传统与景观学派
D、不知道
24、数学方法能够为科学研究提供定量分析和精确计算的手段,能够为人类思维提供一种间接明了的形式化语言,可以造就各行各业的社会人的素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
A、目的明确
B、思维清晰
C、行为准确
D、数量化
25、邮局、物流公司等一类服务设施具有以下特征,所以适宜采用中位点模型进行选址。
A、服务设施作为区域范围内的中心对该区域的所有顶点都服务;
B、单次服务针对多个服务对象;
C、要求得到快速的服务。服务设施要求布局在顶点上。
D、从服务设施的运行效率来看,要求总的运输量和载荷量的乘积最小。
26、关于随机变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随机变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受随机因素的影响而在试验结果中能取不同数值的量。
B、随机变量的取值随试验结果而改变。
C、随机变量在一个范围内取值,表示一个随机事件。
D、采用随机变量可以用统一的形式表示不同性质试验中的事件,特别是连续性
27、关于随机过程说话正确的是:
A、随机过程是随时间推进的随机现象的数学抽象。
B、从数学的角度看,在自然界中的变化过程可以广义地分为两类:一类为确定性过程,另一类为不确定性过程或者随机过程。
C、确定性过程中存在必然确定的因果关系。
D、随机过程没有必然的变化规律。
28、局部平均数和局部变异有以下哪几种类型?
A、局部平均数和局部变异均是一个相对常数。
B、局部平均数是一个常数,而局部变异却很大。
C、局部平均数增大或减小时,局部变异也随着增大或减小;
D、局部平均数增大或减小时对局部变异影响不大,局部变异仍然保持一个相对常数。
29、关于空间自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有:
A、对于空间上相隔h的同一变量z(t)和z(t+h)的相关关系称为空间自相关。
B、这种空间间隔形成相关关系和时间间隔形成的相关关系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C、和时间序列的时间间隔相似,空间数据按空间间隔进行取样。
D、空间自相关的变量的取值主要与分割距离h有关,每一个h间隔都能得到一个h-展点图,也同时能得到一个z(t)和z(t+h)之间的相关系数r。
30、用邻近指数R表征空间点的分布特征时,表述正确的是:
A、邻近指数R表征空间点的分布类型,其取值范围为0-2.149;
B、如果算出的R值小于1,则地理事物的点分布是聚集分布,R值越小,点越聚集;
C、如果R值等于1,是随机分布;
D、如果R值大于1,是分散分布,R值越大,点越分散。
31、()是将待分类的样本看成多维指标空间的点,将这些点分组,也就是分成一个个集合。
A、聚类分析
B、点群分析
C、群分析
D、判别分析
32、公元前三四世纪,东方中国专门地理著作的出现,以及西方古希腊“地理学”一词的出现,可谓地理学作为一门学问正式确立了。
33、二战后为了解决战后的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生产力布局、商品供应、市场研究等现实问题,地理学界从思想、方法等方面进行了革新,最为著名的两个事件是“数量运动”,也被称为计量运动和“行为革命”。
34、计量运动是地理学从近代向现代转变的里程碑的事件。
35、对于如何建立地理学法则,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索,但一切都是将数学、物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地理学,探索地理事物的空间格局,其共同之处在于都是开展地理学定量化研究,建立定量模式。
36、当一致性检验不通过时,要重新进行成对比较,或者对已有的判断矩阵A进行修正。
37、标准正态分布的峰度系数为0,偏态系数为零。
38、第p百分位数是一系列指标值,表示:数据中有p%位于该指标值的左边,有(1-p%)位于该指标值右边。
39、基于邻点数的方法的前提是认为从统计学上讲,在随机分布的情况下,每个点的一个平均随机距离re的平均内平均有一个邻点,因此,如果每个点的平均邻点数小于1则为均匀分布,如果每个点的平均邻点数大于1则为聚集分布。
40、当r<0时,直线的斜率为负,即变量间存在负相关,也就是一个变量随另一个变量的增加而增大,随另一个变量的减小而减小。
41、结点的直通性是指从一个结点可以不经过中转直接到达另一个结点的网络便捷性测度。
42、地理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规律可以认为是区域性、确定性因素作用下的宏观变化规律和局部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下的局部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43、对于判断矩阵A的最大特征根对应的特征向量,经归一化后可表示同一层次各因素对于上一层次的准则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排序。
44、从数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时间序列的波动都可以视为同时受到了确定性影响和随机影响的综合作用。体现在可以用公式表示时间序列的每一个取值xt都可以表示为确定性趋势项μ_t和随机项R_t的和。
45、层次分析法将决策问题分为3个或多个层次,最高层是目标层,表示解决问题的目的,只有一个总目标。
46、第一主成分z1的方差就等于特征值λ_1,第二主成分z2的方差就等于特征值λ_2,依次类推。λ_1,λ_2,…λ_p的值具有依次减少并且总和刚好等于变量的个数P。
期末考试主观题部分
1、在地理学中应用数学方法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2、层次分析法的思路、特征和步骤是什么?
3、主成分分析分析方法的适用背景和数学变换的本质是什么?
4、克里金插值方法的本质和基本做法是什么?
5、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方法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